防己
别名:青藤、大叶青绳儿、土藤
种中文名:防己
【药 名】:防己
【拼 音】:FANGJI
【英文名】:粉防己Fourstamen Stephania Root 木防己Japanese Snailseed Root汉中防己Yellownouth Dutchmanspipe Root广防己Fangchi Root
【来 源】: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异叶马兜铃的根。
【功 效】:行水消肿,清利湿热,祛风止痛。
【主 治】:治水肿臌胀,湿热脚气,手足挛痛,癣疥疮肿。
【性味归经】:苦,辛,寒。①《本经》:“味辛,平。”②《药性论》:“汉防己:味苦,有小毒。木防己:味苦辛。”③《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入膀胱、脾、肾经。①《本草通玄》:“入太阳。”②《本草新编》:“入肾。”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而无湿热者慎服。①《本草经集注》:“殷孽为之使。恶细辛。畏萆薢。杀雄黄毒。” ②《药性论》:“木防己,畏女菀、卤咸。”③李杲:“上焦湿热者,不可用。”④《本草经疏》: “凡胃虚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后血虚,虽有下焦湿热,均忌。”⑤《得配本草》:“气分风热,小便不通,禁用。”
【药物配伍】:1、配桂枝,辛散温通,苦寒泄降,可行水散结,可治支饮证。2、配黄芪,辛甘发散,可益气利水,一为益气扶正,一可祛邪利水,标本兼顾,补泻兼施,治疗风湿,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湿痹,肢体沉重麻木。
【别 名】:解离(《本经》)、载君行(《本草蒙筌》)、石解(《纲目》)。原植物①粉防己又名:石蟾蜍、山乌龟、汉防己、倒地拱、金丝吊鳖、白木香。②广防己又名:防己马兜铃。③木防己又名:青藤香(〈阳春县志〉)、小青藤、白山番薯、青檀香、青风藤、小葛藤。④异叶马兜铃又名:汉中防己
【处方名】:防己、汉防己、粉防己、广防己、炒防己、木防己、木防己
【商品名】:汉防己,又名粉防己。为植物粉防己的根。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因药材集散于汉口而得名。品质优良,销全国并出口。木防己:又名广防己、藤防己、水防己、百解头、防己马兜铃。为植物广防己的根。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有些地方用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trilobus(Thunb.)DC.的根作“木防己”使用。后者产于河南、安徽、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等地。汉中防己:为植物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的根。主产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品质较差。以上商品以根粗大均匀、干燥、质坚实、粉性大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原植物①粉防己分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②广防己分布广东、广西等地。③木防己分布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及福建等地。④异叶马兜铃分布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药材①粉防己主产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集散于汉口,故名汉防己。②广防己产广东、广西等地。③木防己产于河南、陕西等地。④汉中防己产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或刮去栓皮,切成长段,粗根纵剖为2~4瓣,晒干。异叶马兜铃根则在春、秋采挖。
【拉丁名】:药材广防己Radix Aristolchiae Fangchi 、Radix Cocculi Trilobi粉防己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汉中防已Radix Aristolochiae Heterophyllae原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Wu,木防己 Cocculus trilobus (Thunb.) DC.,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
【炮制方法】:原药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①《雷公炮炙论》:“夫使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细锉,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②《纲目》: “今人多去皮,锉,酒洗晒干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李当之《药录》:“防己,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者良。”②《别录》:“防己,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③陶弘景:“防己,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黑黯木强者不佳。”④《唐本草》:“防己,本出汉中着作车辐解,黄实而香;其青白、虚软者名木防己,都不任用,陶谓之佳者,盖未见汉中者尔。”⑤《本草拾遗》:“木、汉二防己,即是根、苗异名,作藤著木生,吹气一头如通草。”⑥《本草图经〉:“防己,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纹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类。它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用。木防己虽今不入药,而古方亦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有增减木防己汤及防己地黄五物、防己黄芪六物等汤。”
【生药材鉴定】:①粉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少弯曲,弯曲处有横沟而呈结节状的瘤块样,长10~15厘米,直径1~3厘米。未刮去栓皮者表面灰棕色,粗糙而多细皱,多数可见明显横向突起的皮孔,已刮除栓皮者,表面灰白色,较平滑,可见深色的横沟纹。切开面浅棕白色,粉质,维管束浅棕色,呈弯曲的横曲纹或皱纹。横断面平坦,有明显的浅棕色,呈弯曲的横曲纹或皱纹。质重而坚脆,易折断。气无,味苦。以去净栓皮,干燥,粗细均匀,质重,粉性大,纤维少者为佳。②广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体稍弯曲,弯曲处有深横沟,长8~15厘米,直径1.5~4.5厘米。未刮栓皮者,表面棕色,粗糙,且多纵皱纹;有的只刮掉部分栓皮,露出灰黄色的皮层;栓皮全部刮掉者,表面灰黄色,较光滑。切开面灰白色或浅棕黄色,缺乏粉质,可见纵向及横向或弯曲排列的维管束,顺着维管束的方向,易呈刺片状剥下。质坚硬,不易折断。横断面可见细而较密的放射状纹。气微香,味微苦而涩。以块大、粗细均匀、质重者为佳。③木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屈曲不直。长约15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黑褐色,有深陷而扭曲的沟纹,可见横长的皮孔状物及除去支根的痕迹。质较坚硬,呈木质性,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无粉质,皮部极薄,木部几全部木化,可见放射状狭窄的导管群穿过。气无,味微苦。④汉中防己为异叶马兜铃的根,呈圆柱形而弯曲。长8~15厘米,直径2~3厘米。通常均已除去外皮而呈浅棕黄色,残留的栓皮呈灰褐色,较平坦。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粉性,皮部较厚,木部可见放射状的导管群,导管群在中央方向多联合成1束,向外方2歧或3歧分叉。气微香,味苦。防己药材较为复杂,主要分粉防己和木防己两类。木防己药材包括广防己和汉中防己,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其中汉中防己,即《唐本草》所说“出汉中者”。此外,个别地区尚有以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参见 “青风藤”条)、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参见“蝙蝠葛根”条)和马兜铃科植物淮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参见“淮通”条)、大叶马兜铃A. Kaempferi Willd.(参见“朱砂莲”条)等的根部作防己使用。显微鉴定:根横切面:落皮层厚。皮层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簇晶;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其中偶间有纤维束。韧皮部外侧颓废筛管群与薄壁细胞相间排列。形成层明显。木质部约占根2/3,导管单个或2- 3个相聚,常切向排列;木纤维壁较薄;射线细胞含草酸钙簇晶。髓部小。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淡黄色至黄棕色。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3-26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复粒由2-9分粒组成,分粒大小悬殊。②草酸钙簇晶直径17-51μm,棱角大多短钝。 ③石细胞黄色,类方形、长方形、类圆开或不规则形,有的一端延长,长10-153μm,直径43-105μm,壁厚3-26μm,孔沟明显,层纹大多可见。④韧皮纤维长梭形,稍弯曲,直径17-26μm,壁厚2-8μm,有单斜纹孔或十字纹孔;纤维管胞较韧型纤维短,具缘纹孔口斜裂缝状。⑤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119μm或更大,纹孔口超出纹孔孔缘。另有木薄壁细胞、木栓细胞等。木防己显微鉴定:根横切面:落皮层厚约68μm。皮层窄,薄壁细胞含众多草酸钙方晶及小结晶,长3-14μm;石细胞众多,连续排列成环,胞腔内含方晶及淀粉粒。韧皮部筛管群大多颓废。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约占根半径5/6,导管单个或 2-3个相聚;木纤维多角形,壁稍厚;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含淀粉粒。射线宽窄不一,细胞内含淀粉粒,有的含小方晶。粉末:棕褐色。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卵圆形,直径3-26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层纹不清楚;复粒由2-7分粒组成。②石细胞类方形、长方形、类圆形、梭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长44-188μm,直径13-34μm,壁厚3-16μm,层纹明显或不明显,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③草酸钙结晶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石细胞中。呈方形、棒状或菱形,长2-13μm。④纤维长梭形,略弯曲,直径6-31μm,壁厚2-9μm,有单斜纹孔,或交叉成十字形。⑤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1-63μm,网纹孔狭细,具缘纹孔疏密不一。⑥木薄壁细胞壁呈连珠状增厚,单纹孔,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此外,有木栓细胞。粉防己:显微鉴定: 块根横切面:落皮层厚。皮层窄;石细胞较稀疏分布,层纹及孔沟明显;薄壁细胞含少数草酸钙短棒晶和小方晶,直径3-7μm。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宽广,导管单个或2-3 个成群;木纤维成束;木射线宽10-50列细胞。中央无髓。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类白色或黄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5-26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三叉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6(-8)分粒组成。②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椭圆形,长26-103 μm,直径21-59μm,壁稍厚,纹孔及孔沟明显,有的可见层纹。③纤维细长梭形,长340μ m以上,直径9-17μm,壁厚2-5μm,有单斜纹孔或交叉成十字形。④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34-236μm。⑤木薄壁细胞长方形或长梭形,壁不均匀连珠状增厚,纹孔较大,横向。另有少数草酸钙小结晶及木栓组织。显微鉴定:根横切面:落皮层厚。皮层窄;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韧皮部较宽;韧皮射线宽,向外渐扩大成喇叭口,有石细胞及草酸钙簇晶。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束向外作二歧或多歧分叉;木纤维成束;木射线宽,偶见簇晶及石细胞。髓部有异常维管束,该形成层向外产生木质部,向内产生韧皮部。本品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粉末:黄棕色或黄褐色。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3~30μm,脐点点状或十字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4(~7)分粒组成。②石细胞鲜黄色或淡黄色,圆形、类文形、长椭圆形或多角形,长40-187um,直径26-56um,壁厚5-25um,孔沟明显,有分枝,可见层纹。 ③草酸钙簇晶直径19-39um。④纤维长梭形,长221um以上,壁不均匀增厚,具斜纹孔或交叉成十字形;纤维管胞壁上有具缘纹孔。⑤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180-224um。此外,可见木薄壁细胞、木栓细胞。本品以块大、粗细均匀、质重、粉性大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①粉防己根含生物碱约1.2%,其中有汉防己碱(Tetrandrine)、防己醇灵碱(Fangchinoline)、一种酚性生物碱(C32H42O6N2)、门尼新碱(Menisine)、门尼定(Menisidine),以及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等。粉防己的生物碱,曾有种种异名,汉防己碱曾名汉防己甲素(Hanfangchin A, Fanchinin),防己醇灵碱即去甲汉防己碱(Demethyltetrandrine),亦曾名汉防己乙素(Hanfangchin B),酚性生物碱即汉防己丙素。门尼新碱原称木防己素甲,门尼定原称木防己素乙,分别为汉防己碱和去甲汉防己碱的异构物。粉防己根尚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挥发油等。②木防己根含木防己碱(Trilobine)、异木防己碱(Isotri-lobine, Homotrilob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广玉兰碱)、木防已胺(Trilobamine)、木防己宾碱(Coclobine)、甲门尼萨任碱(Menisarine)去甲门尼萨任碱(Normenisarine)等多种生物碱。汉中防己:根含马兜铃酸A(aristolochic acid A)1.08%-1.92%,尚含木兰碱(magnof-lorine)、尿囊素(allantoin)和β-谷甾醇。木防己:根及茎含生物碱类,主要成分为木兰碱(magnoflorine)约0.41%;尚含木防己碱(trilobine)、高木防己碱(homotrilobine,isotrilobine)、木防己胺碱(trilobamine,daphnoline),去甲基毛木防己碱(normenisarine)、木防己新碱(coclobine);另含异木防己碱、N-氧化异木防己碱、N-去甲基木防己碱。根茎尚含木防己啶碱 (cocculo-lidine)。粉防己: 本品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总量可达2.3%,有报道;‘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d-tetrandrine)含量为0.40%-1.33%、防己诺林碱(汉防己乙素,fangchinoline)0.38%-0.45%、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约0.2%。茎含粉防己碱约0.45% 、防己诺林碱约0.78%。含木兰碱(magnoflorine)、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olactam)、马兜铃酸A(aristolochic acid A)、马兜铃酸B(aristolochic acid B)、马兜铃酸C(aristolochic acid C)、尿囊素(allantoin)及β-谷甾醇等。马兜铃酸含量为0.93%-3.66% 。
【中药化学鉴定】:粉防己:(1)取本品粉2g,加0.5mol/L硫酸液20ml,水浴加热20min,滤过,滤过加氨试液调节pH至9,移入分液漏斗中,加苯20ml振摇提取,分取苯液5ml,回收溶剂。残渣加钼硫酸试液(1%钼酸铵的浓硫酸溶液)数滴,即显蓝紫色,渐变绿色至污绿色,放置,色渐加深。(检查粉防己碱)(2)取本品1.0g,加20%氨水0.2ml湿润,密塞放置30min,加氯仿20ml,提取4h,滤过,氯仿提取液回收氯仿近干,加乙醇定容为10ml,供点样。在硅胶G预制板上点样3μl,以氯仿-甲醇-醋酸乙酯(7:4:2)在氨蒸气饱和下展开10cm,取出晾干,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浸渍显色,生物碱斑点显桔红色,粉防己碱与防己诺林碱Rf值分别为0.52- 0.56,0.27-0.32。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4g,加甲醇20ml,加热回20min,滤过,滤液供点样,另取马兜铃酸为对照品,用甲醇制成对照品溶液。在硅胶GF254薄层板上,分别点上述两种溶液后,以苯-正庚烷-氯仿-冰醋酸(15:15:70:3)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后,在紫外灯(254nm)下检视,可见供试液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具相同的暗斑。
《中国药典》:防己
【拼音名】 Fánɡ Jǐ
【英文名】 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别名】 粉防己、粉寸己、汉防己、土防己[浙江]、石蟾蜍、蟾蜍薯、倒地拱、白木香、猪大肠
【来源】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有时残存。皮层散有石细胞群,常切向排列。韧皮部较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射线较宽;导管稀少,呈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并可见细小杆状草酸钙结晶。
(2) 取本品粉末约2g,加0。5mol/L硫酸溶液20ml,加热10分钟,滤过,滤液加氨试液调节pH值至9 ,移置分液漏斗中,加苯25ml,振摇提取,分取苯液5ml,置瓷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钼硫酸试液数滴,即显紫色,渐变绿色至污绿色,放置,色渐加深。
(3)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热回流 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 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粉防己碱与防己诺林碱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 (6: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防已片: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为类圆形或破碎的厚片,周边色较深,切面灰白色,粉性,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膀胱、肺经。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风湿痹痛;高血压。
【用法用量】 4。5~9g。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备注】 (1)防己自古以来分为汉防己和木防己两大类,一般习惯所称的汉防己实际上是防己科的粉防己,而不是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商品木防己则为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和汉中防己,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现时中医应用防己的经验是:汉防己偏于利湿走里,可利小便以消肿;木防己偏于祛风而走外,用于祛风湿以止痛。
(2)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蜇砂等清热除湿之品。对寒湿痹痛,须用温经止痛的肉桂、附子等药同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与椒目、葶苈子、大枣等配伍同用,若属虚证,常与黄耆、茯苓、白朮等配伍。
【摘录】 《中国药典》
《中国辞典》:防己
【出处】 《本经》
【拼音名】 Fánɡ Jǐ
【别名】 解离(《本经》),载君行(《本草蒙筌》),石解(《纲目》)。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异叶马兜铃的根。秋季采挖,洗净或刮去栓皮,切成长段,粗根纵剖为2~4瓣,晒干。异叶马兜铃根则在春、秋采挖。
【原形态】 ①粉防己,又名:石蟾蜍、山乌龟、汉防己、倒地拱、金丝吊鳖、白木香。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圆柱状,有时呈块状,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茎柔韧,圆柱形,有时稍扭曲,长达2.5~4米,具细条纹,枝光滑无毛,基部梢带红色。叶互生,质薄较柔,叶柄盾状着生,长与叶片相等;叶片外形近圆形,有3~5角,长4~6厘米,宽4.5~6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截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均被短柔毛,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花小,蛑雄异株,为头状的聚伞花序,花梗长约0.5~1厘米;雄花花萼4,肉质,三角状,基部楔形,外面被毛,花瓣4,略呈半圆形,边缘微向内弯,具爪,雄蕊4,花药近圆形;雌花的花萼、花瓣与雄花同数,无退化雄蕊,心皮1,花柱3枚。核果球形,熟时红色,直径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丘陵地、草丛或矮林边缘。分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②广防己,又名:防己马兜铃。
多年生攀援蘑本,长达3~4米。根部粗大,圆柱形,栓皮发达。茎细长少分枝,灰褐色或棕黑色,密生褐色绒毛。叶互生;叶柄长1~4厘米,密生褐色绒毛;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全缘,幼时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后渐脱落,老时质稍厚,主脉3条,基出。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约1~2厘米,被棕色短毛,花被筒状,长约5厘米,紫色,上有黄色小斑点,舷部不分裂,平展,中部收缩成管状,略弯曲,外面被毛;雄蕊6,附于柱头裂片的外面,组成合蕊柱,花丝几无或甚短;柱头3裂。蒴果,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荒山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③木防己,又名:青藤香(《阳春县志》),小青藤、白山番薯、青檀香、青风藤、小葛藤。
缠绕性落叶藤本。根圆柱形。茎木质化,长达3米左右,小枝密被灰白色细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厘米;叶片广卵形,有时3浅裂,长3~14厘米,宽2~9厘米,先端锐尖至钝圆,有短尖头,全缘或微波状,基部微心形至近截形;两面有灰褐色柔毛。花小,黄白色,雌雄异株,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雄花萼片6,2轮,卵形至广卵形;花瓣6,卵状披针形,先端2裂,基部两侧呈耳状;雄蕊6,药短,近球形;雌花的萼片、花瓣与雄花相似,有退化雄蕊6,心皮6,分离。核果近球形,直径5~8毫米,熟时蓝黑色,被白粉,内有1枚马蹄状种子。花期7~8月。果斯9~10月。
生于山坡、低地、丘陵地及路旁。分布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及福建等地。
本植物的茎叶(青檀香)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④异叶马兜铃,又名:汉中防已。
攀援性半灌木,嫩枝密生黄褐色茸毛。叶互生,宽卵形,长4~20厘米,宽3~12厘米,基部心形,全缘,幼叶两面被柔毛,老后下面沿脉有毛;叶柄长2~10厘米,被黄褐色茸毛。花单生叶腋;花梗长2~6厘米,近中部着生一枚圆形苞片,被柔毛;花被长4~6厘米,密生短柔毛,筒部呈"U"字形弯曲,顶端3裂,裂片圆三角形,上面带紫色;雄蕊6,花药贴生于花柱体周围;子房下位,6室。蒴果黑褐色,长椭圆形,长3~7厘米,自基部开裂为6瓣,具多数种子。
生山坡灌丛中。分布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
【性状】 ①粉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少弯曲,弯曲处有横沟而呈结节状的瘤块样,长10~15厘米,直径1~3厘米。未刮去栓皮者表面灰棕色,粗糙而多细皱,多数可见明显横向突起的皮孔,已刮除栓皮者,表面灰白色,较平滑,可见深色的横沟纹。切开面浅棕白色,粉质,维管束浅棕色,呈弯曲的横曲纹或皱纹。横断面平坦,有明显的浅棕色,呈弯曲的横曲纹或皱纹。质重而坚脆,易折断。气无,味苦。以去净栓皮,干燥,粗细均匀,质重,粉性大,纤维少者为仕。
主产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集散于汉口,故名汉防已。
②广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体稍弯曲,弯曲处有深横沟,长8~15厘米,直径1.5~4.5厘米。未刮栓皮者,表面棕色,粗糙,且多纵皱纹;有的只刮掉部分栓皮,露出灰黄色的皮层;栓皮全部刮掉者,表面灰黄色,较光滑。切开面灰白色或浅棕黄色,缺乏粉质,可见纵向及横向或弯曲排列的维管束,顺着维管束的方向,易呈刺片状剥下。质坚硬,不易折断。横断面可见细而较密的放射状纹。气微香,味微苦而涩。以块大、粗细均匀、质重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等地。
③木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屈曲不直。长约15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黑褐色,有深陷而扭曲的沟纹,可见横长的皮孔状物及除去支根的痕迹。质较坚硬,呈木质性,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无粉质,皮部极薄,木部几全部木化,可见放射状狭窄的导管群穿过。气无,味微苦。
产于河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仅草药中使用,参见"黑皮青木香"条。
④汉中防己为异叶马兜铃的根,呈圆柱形而弯曲。长8~15厘米,直径2~3厘米。通常均已除去外皮而呈浅棕黄色,残留的栓皮呈灰褐色,较平坦。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粉性,皮部较厚,木部可见放射状的导管群,导管群在中央方向多联合成1束,向外方2歧或3歧分叉。气微香,味苦。
产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化学成份】 ①粉防己根含生物碱约1.2%,其中有汉防己碱、防己醇灵碱、一种酚性生物碱、门尼新碱、门尼定,以及轮环藤酚碱等。
粉防己的生物碱,曾有种种异名,汉防己碱曾名汉防已甲素,防己醇灵碱即去甲汉防己碱,亦曾名汉防己乙素,酚性生物碱即汉防己丙素。门尼新碱原称木防己素甲,门尼定原称木防己素乙,分别为汉防己碱和去甲汉防己碱的异构物。
粉防已根尚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挥发油等。
②木防己根含木防已碱、异木防己碱、木兰花碱、木防己胺、木防己宾碱、甲门尼萨任碱、去甲门尼萨任碱等多种生物碱
【药理作用】 ①粉防己:㈠镇痛作用
用小鼠热板法测得汉防己总碱及汉防己甲素、乙素、丙素均有镇痛作用。总碱的作用最强,其有效剂量为50毫克/公斤,半数致死量则为241~251毫克/公斤。汉防己丙素镇痛作用较甲素、乙素为强,但毒性亦较大,故无实用价值。用电刺激小鼠尾巴法也证明,甲素、乙素以及汉防己流浸膏或煎荆皆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甲素的作用强于乙素,其有效剂量大于吗啡的10~20倍。如以吗啡的镇痛效力为100时,则汉防己总碱约为13,延胡索总碱约为40,当后二者合用时,镇痛效力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弱。抗组织胺药物苯海拉明却可显著增强甲素及乙素的镇痛作用,而不影响其毒性。有报告超过一定剂量,汉防己的镇痛作用反而减弱甚至消失,这可能是由于较大剂量的甲素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削弱了镇痛作用。而国外报道,甲素对小鼠需100~250毫克/公斤方可升高痛阈7~10%。临床上30毫克口服或皮下注射,镇痛作用不显著。
㈡消炎及抗过敏作用
汉防己甲素、乙素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均有一定的消炎作用;甲素的作用强于乙素。在这方面,甲素的作用与考的松相似,强于水杨酸钠,弱于保泰松。在切除肾上腺后,作用消失。它可使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降低,末梢血液中的嗜酸性细胞减少;在切除脑下垂体后7天再给甲素,仍有此作用,故为直接作用于肾上腺。对正常大鼠连续给甲素7天,则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即不降低,二侧肾上腺也无肥大现象,尿中17-羟类甾醇的排出量亦不增加,说明它兴奋肾上腺皮质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汉防己甲素对家兔的实验性耳壳烧伤也有抗炎作用;在大鼠皮肤台盼蓝试验中,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对用全蛋清所引起的家兔过敏性休克,能明显的降低严重休克症状的发生率,但对死亡率则无明显影响,对豚鼠组织胺休克,并无作用。另可抑制免疫性溶血。也有报告,它和抗原性物质一样,能激活淋巴结,增加浆母细胞及浆细胞的核糖核酸的重量及浓度,并引起此等细胞之增多。由于它有轻度镇痛、消炎以及解热、抗过敏性休克等作用,故应属于解热镇痛剂。
㈢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在麻醉猫身上,汉防己甲素有显著的降压作用,3~6毫克/公斤可使血压下降50~65%达1小时以上。静脉、肌肉注射或口服均有作用。降压时心收缩力仅有短暂的削弱,心率及传导无显着变化。在离体及连神经兔耳标本上,皆可见到血管的扩张,较罂粟碱强而持久。能加强和延长乙酰胆碱的降压作用,抑制或减弱压迫颈总动脉引起的升压反应。阿托品可部分取消甲素的降压作用。对停跳心脏,亦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对豚鼠、
㈣对横纹肌的作用
汉防己甲素及其若干同类物有松弛横纹肌的作用。
㈤对平滑肌的作用
早年报告,汉防己甲素能抑制兔离体小肠秘豚鼠或兔的子宫平滑肌。实际上,此与剂量有关。对离体兔肠是先兴奋而后抑制,较大剂量可部分抑制由毛果芸香碱,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性牧缩。对兔离体及在位子宫作用并不显著。对豚鼠、猫的支气管平滑肌引起收缩,此乃由于组织胺的释放所引起。丙素能使离体兔、豚鼠小肠及在体兔肠平滑肌张力增加,收缩振幅减小。
㈥抗菌、抗原虫、抗肿瘤作用
汉防己在试管中有某些抗菌(痢疾杆菌)、抗真菌作用,但品种未经鉴定,浓度也比较高。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及体内(小鼠盲肠法)均有抑制或杀灭溶组织阿米巴的作用,其强度为依米丁的1/22,但超过小檗碱.甲素在1:4000时,在体外可杀癌细胞,30~5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或100毫克/公斤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为950毫克/公斤),可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及大鼠腹水肝癌细胞。
㈦其他作用
汉防己碱对犬呈催眠作用,与阿朴吗啡无拮抗作用;使家兔中性白细胞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则减少。木防己素甲、乙和汉防己碱都能使鸽呕吐。汉防己丙素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可致呼吸兴奋,反射亢进;中毒剂量则使小鼠发生阵挛性惊厥,死于呼吸衰竭,苯巴比妥有拮抗作用,对注射大肠杆菌肉汤而发热的大鼠,有解热作用;不引起动物呕吐。
②木防己:木防己碱对发热家兔有降温作用,能使兔血压下降,血管收缩;麻痹蛙的心肌及骨胳肌。小量增强小肠,子宫的收缩,大量则麻痹之。对家兔氮代谢无明显影响,可增进犬的淋巴形成;能麻痹草履虫。对破伤风、白喉、肉毒杆菌的外毒素以及河豚毒素对小鼠的致死作用有某些保护作用。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静脉注射为0.05克/公斤,皮下注射为0.15克/公斤。对蛙、小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5~1.0克/公斤,可引起动物运动麻痹及偶而惊厥,死于呼吸衰竭。
非生物碱成分木防己甲素50毫克/公斤或乙素200毫克/公斤,对大鼠无退热作用(大肠杆菌肉汤注射引起之发热)。用小鼠热板法,证明甲素、乙素并无镇痛作用。甲素静脉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76毫克/公斤,乙素毒性很低。广玉兰碱之作用参见"青木香"条。
【炮制】 原药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夫使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细锉,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
②《纲目》:"今人多去皮,锉,酒洗晒干用。"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药性论》:"汉防己:味苦,有小毒。木防己:味苦辛。"
③《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
【归经】 入膀胱、脾、肾经。
①《本草通玄》:"入太阳。"
②《本草新编》:"入肾。"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行水,泻下焦湿热。治水肿臌胀,湿热脚气,手足挛痛,癣疥疮肿。
①《本经》:"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②《别录》:"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治)诸瘑疥癣虫疮,通腠理,利九窍。"
③《药性沦》:"汉防己:治湿风口面歪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气嗽喘。木防己: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主散结气痈肿,温疟,风水肿,治膀胱。"
④《医学启源》:"疗胸中(《本草发挥》引’胸中’作’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去留热。"
⑤《医林纂要》:"泻心,坚肾,燥脾湿,功专行水决渎,以达于下。"
⑥《本草再新》:"利湿,除风,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肿,健脾胃,化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而无湿热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殷孽为之使。恶细辛。畏萆薢。杀雄黄毒。"
②《药性论》:"木防己:畏女菀、卤咸。"
③李杲:"上焦湿热者,不可用。"
④《本草经疏》:"凡胃虚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后血虚,虽有下焦置热,均忌。"
⑤《得配本草》:"气分风热,小便不通,禁用。"
【附方】 ①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防己茯苓汤)
②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防己黄芪汤)
③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木防己汤,①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④治膀胱水蓄胀满,几成水肿:汉防己二钱,车前、韭菜子、泽泻各三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⑤治水臌胀:汉防己一两,生姜五钱。同炒,随入水煎服,半饥时饮之。(《本草汇言》)
⑥治脚气肿痛:汉防己、木瓜、牛膝各三钱,桂枝五分,枳壳一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⑦治肺痿喘嗽:汉防己为细末。每服三钱,浆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和滓温服之。(《儒门事亲》)
⑧治肺痿咯血多痰者:汉防己、葶苈等分。为末。糯米饮,每服一钱。(《古今录验方》)
⑨治遍身虫癣瘑疥:汉防己三两,当归、黄芪各二两,金银花一两。煮酒饮之。(《本草切要》)
⑩治遗尿,小便涩:防己、葵子、防风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散服亦佳。(《千金方》)
【临床应用】 治疗高血压病:从汉防己中提出的生物碱-汉防己甲素,具有降压作用。一般用片剂口服,每日120毫克,3次分服;血压过高者,增至每日180毫克。据110例Ⅱ期及Ⅲ期患者观察,经用药2~7个月后,显效13例,有效26例,一般疗效24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为55%。亦可采用注射剂行静脉注射,每次120毫克,每日2次;据200余例使用结果,疗效较口服片剂明显,作用较快,且无突然大幅度下降之反应,故为治疗高血压急症有效而稳妥之制剂。
【备注】 防己药材较为复杂,主要分粉防己和木防己两类。木防己药材包括广防己和汉中防已,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其中汉中防己,即《唐本草》所说"出汉中者"。此外,个别地区尚有以防己科植物青藤(参见"青风藤"条)、蝙蝠葛(参见"蝙蝠葛根"条)和马兜铃科植物淮通马兜铃(参见"淮通"条)、大叶马兜铃(参见"朱砂莲"条)等的根部作防己使用。
【摘录】 《中国辞典》
- 广防己、粉防己的肝肾毒性及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 宽筋藤中L-1;2;4/3;5环己五醇的分离鉴定
- 云南产宽筋藤中掌叶防己碱的含量分析
- 防己抑藻效应及其化感物质的HPLC分析
- 光强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水分胁迫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滤光膜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anse)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越南防己科植物新记录
- 苍白秤钩风的炔酸成分
- 粉防己碱对脂多糖诱导下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细胞因子的作用
- 云南青牛胆块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 HPLC法测定黄连不同部位中6个生物碱
- 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修饰的载汉防己甲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及体外评价
- 复方汉防己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TTR,ITIH1,SERPINF2表达的影响
- 秤钩风中的生物碱成分
- 防己替代广防己之我见
- 粉防己碱逆转获得性多药耐药小鼠S180肿瘤细胞P170过度表达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
- 广防己致大鼠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实验研究Ⅰ
- 粉防己碱对获得性多药耐药小鼠S180肿瘤细胞P170,LRP,TOPO Ⅱ表达的调控
- 粉防己碱对豚鼠左心室前负荷增加所致电生理改变的影响
- 粉防己碱逆转人乳腺癌MCF-7多药耐药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 粉防己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观察
- 汉防己甲素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胶原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
- 防己类药材中马兜铃酸Ⅰ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
- 星果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 粉防己中生物碱的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
- 广防己的生葯鑑定
- 中药广防己中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研究
- 全国药用防己类的调查报告
- 防己叶菝葜化学成分研究
- 粉防己药材中汉防己甲素和乙素含量测定
- 汉防己甲素对阿霉素或长春新碱耐药株人癌细胞的逆转抗药性作用
- 粉防己碱缓释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 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中防己诺林碱和粉防己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粉防己专属性对照物质的研究
- 粉防己碱对硝酸甘油致三叉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 粉防己多糖与汉中防己多糖间结构特征及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 百解藤与银不换类中草药的生药研究
- HPLC法测定静态加压溶剂提取马兜铃属植物中马兜铃酸
- 轻身减肥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 HPLC法同时测定防己药材中防己诺林碱和粉防己碱
- 防己类中药的鉴别
- 崖藤中生物碱aromoline的结构及NMR研究
- 宽苞十大功劳茎中生物碱的研究
- 粉防己中非酚性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 汉防己甲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防己肾毒性概述
- 脂质体包裹对汉防已甲素细胞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粉防己碱的药理研究进展
- HPLC法测定成药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及知柏地黄丸中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的含量
- 粉防己中三种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 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和乙素提取条件的优化
- 薄层扫描法测定止痛软胶囊中粉防己碱的含量
- 肝酶谱测定对汉防己甲素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价值分析
- 乌-芍及乌-防配伍前后对实验性疼痛的影响
- 粉防己碱制剂研究进展
- 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乌头碱和粉防己碱煎出量的测定
- 马兜铃酸所致中草药肾病的医学和药学进展及其引发的思索
- 载粉防己碱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定量测定
- 粉防己碱及5-溴粉防己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分析
- 防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 汉防己甲素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
- 防己科三新种
- 秦巴山区马兜铃科两种常用药材中马兜铃酸含量分析
- 从马兜铃科Aristolochia Griffithü分离马兜铃酸
- 木防己属植物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概况
- 马兜铃属植物的肾毒性
- 氮素形态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种源黄檗幼苗的影响
- 广东省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特点及药材生产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 粉防己碱对有机磷酸酯抑制的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川乌配伍防己对动物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粉防己碱缓释片体外释放度试验
- 粉防己碱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影响
- HPLC法测定北豆根药材中粉防己碱和青藤碱
- 粉防己碱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 非水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防己及其制剂中防己诺林碱和防己碱的含量
- 粉防己碱海藻酸钙缓释凝胶微丸体外释药机制的考察
- RP-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连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